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 >  职教资讯  >  正文

【职教观察】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
发布人:赵楠     资料来源: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    时间:2023-05-05     浏览次数:

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、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完成的《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》日前发布。报告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篇和中等职业教育篇。高等职业教育篇从服务贡献、学生发展、教育教学、政府责任和国际合作5个维度,中等职业教育篇从服务贡献、学生发展、教育教学和政府责任4个维度,向社会展示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变化。报告显示,2021年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,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、增值赋能的快车道。

职业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提升

报告显示,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、初具规模,成为服务贡献新亮点。职业本科学校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,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,32所职业本科学校开设的136个专业中,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占比达到92.6%。学校聚焦关键技术,联合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,2021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610.9万元,其中公办职业本科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1531.1万元,彰显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。职业本科学校重视职业培训,培训规模达到较高水平,2021年非学历培训时间中位数达5346学时,培训到账经费中位数为537.675万元。

报告显示,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,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“生力军”。在现代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,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%以上为职业院校毕业生。其中“双高计划”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,数据显示,“双高计划”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,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,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中位数达636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26.3%、43.3%、5.5%。职业院校深入行业企业了解技术需求,建立产品研发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,助推企业转型升级。2021年,全国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828件,较上年增加43.57%。其中“双高计划”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12件,专利成果转化数量超过50项的院校达到6所,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院校达到16所。

职业院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,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、管理人才、经营人才支撑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农林牧渔产业的技术升级、业态调整和岗位变化,开展“全链条”人才培养,涉农专业毕业生“学农从农”意愿不断提升。2021年,全国共有55所高职院校被评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。中职学校扎根农村一线,加大农业农村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,2021年全国涉农专业点超过3500个,涉农专业学生近13万,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32万余人。

职业院校发挥区位和专业优势,成为文化传承“放大器”。一批高职院校抓住建党百年重要契机,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,成为所在区域甚至辐射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。全国有16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传统特色工艺类专业,专业布点数208个,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2.6万,以人才培养、工艺传承与发展为抓手,传承创新传统特色工艺文化。中职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内涵,通过开设非遗专业、开发非遗课程、成立工作室和非遗社团、打造创业项目等举措,构建非遗文化教育体系,在中华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中积极作为。

报告从基础贡献、技术贡献、培训贡献、专栏贡献4个维度,以毕业人数、就业去向、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、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、技术交易到款额、非学历培训到款额、公益性培训服务、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等定量数据为基础,遴选出60所全国服务贡献典型高职院校。

学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总体稳定

2021年,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,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。

高职院校打好“线上+线下”稳就业组合拳,通过“一把手”访企拓岗、举办“空中双选会”、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、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多种有效手段,全力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。2021届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9.2%,较2020届下降1.2个百分点;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4428元,同比增长11.4%;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.4%,与2020届基本持平;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92.5%,比2020届略有回升;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较高,雇主满意度中位数由2020年的97%小幅上升到2021年的97.6%。

中职学校努力构建“就业有能力、升学有通道、发展有保障”的学生成长环境,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通道。2021年中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总体稳定,由上年的94.5%增至94.7%;专业对口就业率稳中有升,由上年的86.4%增至87.8%。各地加快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“纵向贯通”体系,推进职教高考改革,扩大高校面向中职学生的招生规模。2021年,中职毕业生升学总数超180万人,升学比例达55.9%。

报告发布了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前100所优秀院校,从毕业生综合能力、学生技能与创新、学生社团参与、教学满意度、发展保障等5个维度23项指标,采集全国高职院校有效数据,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。在这100所优秀院校中,有5所职业本科院校和72所“双高计划”院校。

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

对接新经济、新业态、新技术、新职业发展,2021年,教育部颁布了新版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》,首次对中职、高职专科、职业本科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,以适应产业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。以新版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,高职院校改造升级传统专业,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教学标准、课程标准、教学平台、教学资源。全国高职院校线上开设课程近74万门,较上年增加37800门。中职学校优化专业布局,做强主体专业,提升传统专业,发展新兴专业。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布点数由2020年的1300余个增加到2021年的1700余个;智慧健康养老服务、幼儿保育等“一老一小”民生专业布点数由2100余个增加到2600余个;直播电商服务、大数据应用等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兴专业布点数由100余个增加到300余个。

报告显示,各方积极构建以城市为节点、行业为支点、企业为重点、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发展格局,产教融合载体呈现出职教集团、产业学院、产教综合体、产教联盟等多样化形式。截至2021年底,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教集团(联盟),成员单位涵盖了企业、学校、行业组织、科研机构等4.5万余家,全国遴选立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(联盟)培育单位299个。教育部共验收完成3批共562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,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,惠及10万余学生(学徒),浙江省、江苏省、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

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,教育部分两批立项了36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示范带动立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500余个,校级教学创新团队1600余个,形成了“国家示范引领、省级统筹实施、院校特色发展”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格局。报告发布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,从教师基础能力、教育教学能力、专业建设能力、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等5个方面选取36个指标建立教师发展指数模型,100所优秀院校中“双高计划”院校入选比例较高,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有37所,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有44所。

在“百万扩招”背景下,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校均增长超过1300人,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稀释,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、生均行政用房面积、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等指标较上年显著下降。报告对此表示关注,并从基础资源、教学与课程资源、校企合作资源3个维度设置了15个统计指标,遴选出60所年度资源建设优势院校,其中职业本科院校4所,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院校24所,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21所。这表明,“双高计划”中央财政的投入,带动了地方与院校的投入,院校各类教学资源增长明显。

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经费保障有待加强

2021年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“政策年”,省部共建职教高地、“提质培优”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,各地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因地制宜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。

报告显示,2021年,在教学资源和生源存量相对紧张的背景下,教育部统筹协调,各地积极作为,高质量超额完成“3年扩招300万”的目标任务。与2020年相比,2021年15个省份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有所提升,16个省份有所下降,4个省份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到12000元,各地仍需进一步加强省级统筹,加大政策供给,健全稳定的生均财政拨款投入机制和多元资金筹措机制,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发展需求相适应。2021年,教育部完成197所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单位年度绩效数据采集工作,各地组织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单位完成年度建设绩效自评工作。通过“双高计划”的引领带动,全国27个省份相继启动实施了省级“双高计划”,覆盖322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98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。“提质培优”行动计划全面施工,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承接任务项目1793个,承担单位覆盖全国1337所高职院校,接近全部院校数的90%。

报告显示,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稳中有进。国家大力提升中职办学质量,优化布局结构,实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。各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,积极履行主体责任,按照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》要求,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。如广东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,统筹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12770万元、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4405万元,用于粤东和粤西北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。在各地努力下,全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较上年有新进展,但区域间差异较大。从全国看,各单项指标达标程度不一,“生均仪器设备值”指标达标情况相对较好,全国达标学校总数占比87.3%;“校园占地面积”指标达标的学校数占比71.6%;“校舍建筑面积”“专任教师数”指标达标的学校数占比在65%左右;“全日制在校生”指标达标的学校数占比只有55.4%。全国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与“提质培优”行动计划提出的“到2023年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”目标还有较大差距,各级政府还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,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。

专注内涵能力建设 国际合作走深走实

报告显示,面对世纪疫情与复杂国际环境相互交织带来的挑战,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主线,专注国际合作内涵与能力建设,广泛应用数字技术,开展“线上+线下”交流合作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走深走实。国际合作呈现对外开放能力提升、品牌意识增强、交流合作纵深化等特征,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。

一是擦亮境外办学名片。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品牌意识增强,进一步规范境外办学机构名称,以“鲁班工坊”“丝路学院”等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名称命名境外办学机构,同时加强境外办学机构标准化建设。

二是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。“云留学”成为疫情期间留学生培养的主渠道,高职院校积极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,搭建教育教学“空中课堂”“云端平台”,实施线上线下“双轨”同频教学。强化留学生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,完善“线上+线下”“学习+生活”“中文+技能”并行的留学生培养,借助质量监控与信息化平台,加强留学生选课、学习、毕业论文撰写、毕业实践等全过程监督,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。

三是引进吸收国际优质资源,深化区域合作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1077个,通过中外合作共建课程体系、双语教材、教学资源库、实训基地及师资培训等,推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人才培养的融合。一些高职院校与中华工程教育学会、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等合作,探索开展“悉尼协议”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、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,已有10余所院校的20余个专业通过“悉尼协议”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高职院校依托中国—东盟、中非合作论坛等国家战略合作机制,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,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服务,深化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机制。

(本报记者 翟帆 整理)


来源:中国教育报